新同修必看之“礼仪篇”——佛门里的规矩(7)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1-09-03 08:49
尤其要注意的,千万不要修诤谤禅,修禅谤教,修此斥彼,修彼排此,皆有谤法过失。佛就八万四千法门,乃针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病,对机施药,可起沉疴,涓滴流水,悉入大海,学人若不慎思明辨,理事圆融,则障生无疑。
我们继续谈谈写信的规矩:今天以科技为主的时代中,人们似乎成为天之骄子,反把文、史、哲的人本精神给埋没掉了,所以人心不古啦!人情淡簿啦!世风败下啦!道德沦丧啦!都为之来临,那因为人类自私自利的现实观念很重所致,短视刻簿的思想油然而生,追求物质享受不遗余力,不要说道德问题了,文学上的修养也大大的打了折扣,就是写信的礼貌问题,也几乎荡然无存。就以佛教徒来说,我们所追求的应属精神范畴内的,那最起码的文学修养、礼节修仪,总得要讲究的。所以借这一章也要交代一下。
写信抬头的称谓,也不是随便的。已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女众,今依俗称一律称法师,或只称师也可,未受戒的出家男女众,只可称为沙弥师(男)或沙弥尼师(女),不得称为法师。对德高望重的称为和尚(和尚义译为力生,也就是说依著师父、佛法的传承力来启发之45法力,有亲教师之意,在佛教内之和尚一词,是极为恭敬的)、年高可加“老”字僧、戒腊俱高,有威德可服众的,称为长老或上人。给法师写信恭敬一点,就加上某下某,较为庄重与尊崇。法师们都有两个法号,一个内号,一个外号;内号只有他的皈依师、剃度师、尊证师才能称的,因此我们称呼他的内号就不应该。佛教徒对一般人信件来往之称谓与俗家一样,如先生、小姐、女士、兄、弟等等,但与在家居士通信就有不同,如已确知皈依过三宝的,才能称为居士,不能确知皈依过三宝的,只能称为大德,居士不是随便称呼的。
写信抬头的称谓弄清楚以后,在称谓之后就是要写○鉴,鉴就如同用镜子照著一样,以辨别的信件内容不是虚伪之意,换言之,这封信的表达是出于至诚的。对德高年长的法师,如同面对我们的父母一样,我的父母传给我们生命,师父是传给我们慧命的,生命是世法的延续,慧命是永恒的持延;因此,对父母写尊鉴,对师父也是要写尊鉴,尊者至高无上之意。对法师及居士们,都可写净、慧、慈、法鉴等。社会上写的惠、伟、钧、勋、台鉴等在此并不太适合,有人用如晤、如握,有欠谦虚,那只限在俗中之兄弟及至友,尤其礼鉴是大忌讳,对方有丧服在身才用的,不可不知。信写完了,有一个结尾祝颂词,对长上的应写敬颂、敬祝、敬请,平辈者除上面所述也可应用外,熟一点的可写顺顶(祝)、并颂(祝)。其中词句以简洁有意即可,:如净安、净绥、法安、法乐、禅悦、福绥、福安、慧绥、慧安、法喜充满,法喜无量、福慧增上、吉祥如意等等。署名之下居士彼此之间写“合十”即可,不必写“顶礼”,如甲居士写给乙居士的信,署名之下写了“顶礼”二字,乙居士回信时一定也要写“顶礼”二字,以示回拜。和南以华译即为顶礼,在此附带一提。居士们对出家二众应以尊敬心,必须写“顶礼”二字,凡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不论其年龄大小皆应如此,此是依法而言;至于世俗上的叩上、拜上、谨启、敬启,都不太适用。居士彼此写信署名上自称“末学”、“后学”、“晚学”、“无学”、“不慧”,如给法师写信时,应自称“三宝弟子”、“佛弟子”、“弟子”(不必称门生或徒),向戒师父可自称戒弟子。总之,无论细微小节,也不可忽略,为佛弟子,做众生楷模,以正知、正见、正信、正法之身教,示范于众生之前,则众生易于接引,实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