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 莲池大师:深入经藏

莲池大师:深入经藏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1-11-30 08:50

一、佛经不可不读

【原文】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

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虛度一生矣!”

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

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

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竟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

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竹窗随笔》50

【白话文】

在我少年时,曾听到前贤中有排斥佛法的言论,由于我受到这种先入为主的影响,竟也不觉盲目地跟着作矮人之见。

后来,我偶而在一戒坛经书流通处,请回数卷经书,拜读之后,方始大吃一惊说:“啊!我这一辈子,要是不读这些佛经的话,我就几乎要虚度此生了。”

可惜现在有些人,自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即使有佛经放在他们的面前,却没有一人去看它一眼的。可说是宝山就在他面前,而不肯进宝山啊!

还有一类人,虽然读了一点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其中的辞句,作为与他人谈说的资料、或者写作时用来助长文章的笔势而已。他们自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却没有一人去探究佛经深妙义理的。可说是入了宝山却没有把宝取出来啊!

又有一类人,在读了一点佛经之后,虽能讨论,又能讲演,也不过是“释文解义”,为了争新、竟高而已。他们自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却没有一人去真修实践的。可说是好比取了那个宝之后,仅作为古玩鉴赏而已,只把它藏在怀里、放在手中玩赏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抛弃了它。

虽然,他们读了佛经没有得到实益,但也应看到,佛经一旦印入到他们的心识田中,毕竟成为他们将来成佛的种子啊!因此缘故,我认为佛经是不可不读的。

 

二、经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则云止贵直下有入,何必经典,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佛也?

其参禅者,籍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和,悉邪也。

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子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竹窗随笔》第84

【白话文】

有一些自负是参禅的人,往往说达摩祖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学人只要明心见性就得了。还有一些自负是念佛的人,往往说修净土的,只要着重把一句佛号直念下去,何必还需经典呢?我认为,这两种人若真有所修证而说这样的话,且不必去论它,但问题是,还有一些实无所证,而在信口漫言的人,他们大多是为了掩饰自己不通教理的短处罢了。

我一生最崇尚念佛,但仍然勤勤恳恳劝人看经教。这是为这么呢?假如你不读经教,你怎会知道念佛法门是从何而来的?若不是佛金口所宣、明载在经典中,今日的众生,怎能知道离此十万亿佛刹之外,还有阿弥陀佛呢?

至于有些参禅的人,借口教外别传,却不知道离教而参是邪因;离教而悟是邪解。就是你参而开悟,还必须以教来印证。如果你所悟的与教不和,都是邪的。

因此,学儒的人,必须以儒家经典: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和四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来衡量自己的道德行为。学佛的人,必须以佛家经典三藏(经、律、论)和十二部(契经、重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仪、自说、方广、授记)作为修行的楷模。

 

三、广  

【原文】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此处建立,彼处扫荡;此处扫荡,彼处建立。随时逐机,无定法故。

假使只看《愣严》,见势至不入圆通;而不广览称赞净土诸经,便谓念佛法门不足尚矣。

只看达摩对梁帝语,见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广览六度万行诸经,便谓有为福德,皆可废矣。

反而观之,执“净土”非“禅宗”,执“有为”非“无为”,亦复如是。

喻如读医书不广者,但见治寒而桂、附,而斥芩、莲;治虛用参、芪,而斥枳、朴。不知芩、莲、枳、朴亦有时当用;而桂、附、参、芪,亦有时当斥也。

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予尝谓《六组坛经》不可使无智人观之,正虑其执此而废彼也。

——《竹窗随笔》第89

【白话文】

看佛经,必须是遍览、博看,才能得到融会贯通,而不至于偏执。

大凡佛经经文,有的在此处讲“建立”(肯定),而在彼处则讲“扫荡”(否定);也有在此处讲“扫荡”(否定),而在彼处则讲“建立”(肯定)。因为“法无定法”的缘故,所以佛的说法,就要随着时节和众生根基而说,并无一定的法则。

假如有人只看到《愣严》一部经,便以为大势至菩萨不入圆通;而不去广览有关称赞净土诸经的话,他就要说念佛法门,不足以崇尚(信奉)了。

假如有人只看到《六祖坛经》中,达摩祖师对梁武帝说了“功德不在作福”这句话;而不去广览有关“六度万行”的其他经典,他就要说有为的福德都可以不去做了。

再反过来看,如果有人执着净土宗,而否定禅宗,或执着“有为”,而否定“无为”,也是这样。(以上都是因为没有广览佛经,而发生的偏执。)

又譬如读医书不广的人,他只看到治寒症要用肉桂和附子,而排斥黄芩和黄连,治症要用人参和黄芪,而排斥枳实和厚朴。但他不懂得黄芩和黄连(寒性药)、枳实和厚朴(健胃补气药)有时也不该用。

因此,若执着了一种医方的人,将会贻误色身;而执着了一种经义的人,将会误人慧命,所以我曾说过:《六祖坛经》不可给那些无智慧人看,正是为了顾虑他执此而废彼,不能融会贯通啊!

 

四、四十二章经遗教经

【原文】

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天竺,得佛经《四十二章》,此圣教东流入震旦之始也。

今以其言近,僧不诵持,法师不升座为人讲演。夫此经言不专近,有远者,有言近而旨远者,人自不察也。

又《遗教经》,乃如来入灭最后之要语,喻人世所谓遗嘱也。子孙昧宗祖创始之来源,是忘本也;子孙背父母临没之遗嘱,是不孝也。为僧者胡弗思也?愚按二经实末法救病之良药。不可忽!不可忽!

——《竹窗二笔》第124

【白话文】

东汉—明帝(在位公元58——75年)夜梦金人,派遣使者前往天竺(印度)取经,请来的第一部经就是《四十二章经》,从此,佛教开始东传到中国。

今有人以为此经经文浅近,一般僧人不诵持,法师也不升座为人演讲。其实此经的经文并不全都浅近,有深远的,也有言浅而旨义深远的。可惜人们自己不觉察罢了。

又《遗教经》乃是释迦如来入灭时最后的重要教诲,就好比世间所谓的“遗嘱”一样。子孙若不清楚祖宗创始的来源,那是“忘本”;子孙若背弃父母临终时的遗嘱,那就是“不孝”。我们作为出家僧人,难道不想一想这部《遗教经》有多重要啊!

我认为这两部经实在是末法时期救病的良药。万万不可忽视,万万不可忽视哪!

 

五、六祖坛经

【原文】

六祖示不识字,一生靡事笔研,《坛经》皆他人记录,故多讹误。其十万八千、东方西方等说,久已辩明。中又云:但修十善,何须更愿往生?夫十善,生天之因也。无佛出世,龙王乃以十善化度众生。

六祖不教人生西方见佛,而但使生天,可乎?其不足信,明矣!故知执《坛经》而非“净土”者,谬之甚者也。

——《竹窗三笔》第33

【白话文】

六祖惠能大师示现“不识字”,一生不从事笔研,因此以六祖名义由他人记录下来的《坛经》,有很多讹误。

其中有关十万八千,东方西方等说,久已辩明了。但其中又说:只要修“十善”,何须再发愿往生的话。修“十善”是生天的因,在无佛出世时,龙王就以“十善”来度化众生。那么,是不是六祖不教人生西方见佛,而但使人生天呢?可以是这样吗?很明显,就这一点已是不足信了。由此可知,有人执《坛经》,而否定净土的论点是极为谬误的。

0.0455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