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 莲池大师:严谨治学

莲池大师:严谨治学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1-12-02 09:30

一、古今著述

【原文】

予在家时,于友人钱启东家。

一道者因予语及出家,渠云:“不在出家,只贵得明师耳”。予时未以为然。

又一道者云:“玄门文学,须看上古圣贤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见,不足信。”予时亦未以为然。

今思二言皆有深意,虽未必尽然,而未必不然也。以例吾宗,亦复如是。因识之。

——《竹窗随笔》第3

【白话文】

回忆当我未出家之前,在友人钱启东家。

在座有一位道者,因听我谈到要出家时,他说:“学道并不在于出家,最要紧的是能得到明师。”当时,我未以为然。

在座又有一位道者说:“玄门文学,只须看古圣贤的著作,而近代人所作的,多出自臆见,不足为信。”当时,我听了以后,也未以为然。

如今,我再回想起二位道者所说的话,都有深意。虽未必尽然,但也未必不然。

就举我们所宗仰的为例,也有这类情况,因此我才感悟,并记识之。

 

二、        楞严(二)

【原文】

不独楞严,近时于诸经大都不用注疏。夫不泥先入之言,而直究本文之旨,诚为有见。然因是成风,乃至逞其胸臆,冀胜古以为高,而曲解、僻说者有亦。新学无知,反为所误。且古人胜今人处极多,其不及者什一;今人不如古人处极多,其胜者百一。则熟若姑存之。

喻如学艺者,必先遵师教以为绳矩,他时后日神机妙手超过其师,谁得而限之也。而何必汲汲于求胜也,而况乎终不出于古人之范围也。

——《竹窗随笔》第6

【白话文】

我不仅独指《楞严》一经。看近来,对于诸经,大都不用注疏。据说是为了不拘泥于“先入之言”,而读经人可以直究原经经义。这种想法,确实是有见地的。

但反过来想,要是诸经都不用注疏而相习成风的话,甚至各人都可依各自的臆测经义,希求独树己见来胜过古人为“高见”,还有任意曲解、僻说经义的事发生。特别是对于初入佛门的新学,恐因无知而反被所误。

其实古人胜过今人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及今人的只有十分之一;而今人不及古人的地方也很多,其中胜过古人的只有百分之一。

我认为,不如先将诸经要不要注疏的问题搁一搁。比喻有一学艺人,在开始学艺时,先要遵循他师父的教导作为准绳规矩,直等到以后,当学艺人的神机妙手已超过他的师父时,有谁可以限止他技能的发挥?又何必汲汲于求胜于古人呢?何况乎今人最终也决不会超出古人的范围呢!

 

三、换骨

【原文】

陈后山(1053——1102,名师道,北宋诗人。)云:“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予亦云:“学禅如学仙,时至骨自换。”

故学者不患禅之不成,但患时之不至;不患时不至,但患学之不勤。

——《竹窗随笔》第13

【白话文】

陈后山曾说:“学写诗,好像学仙一样,到了一定时候,他便自然脱胎换骨了。”

我也说:“学修禅,也像学仙一样,到了一定时候,他也就自然脱胎换骨了。”

因此,我认为:学修的人不用顾虑修禅不能成功,只怕时候还不到;不怕时间不到,就怕修学不勤奋!

 

四、真道人难

【原文】

凡人造业者百,而为善者一二;

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

向道者百,而坚久者一二;

坚久者百,而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不退转者一二;

如是最后,名真道人。难乎哉!

——《竹窗随笔》第74

【白话文】

大概在百名造业人的中间,为善的只有一、二位;

在百名为善人中间,立志向道的只有一、二位;

在百名向道人中间,而能恒久坚持学道的只有一、二位;

在恒久坚持学道人中间,能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到不退转菩提心的,也只有一、二位。

就这样,经过自然筛选、淘汰,到最后剩下来的若干位,才可名为“真道人”了。

因此,要成为一名真道人,是多么难啊!

 

五、楞严房融所作

【原文】

有见《楞严》不独义深,亦复文钞,遂疑是丞相房融所作。

夫译经馆番、汉僧及词臣、居士等不下数百人,而后一部之经始成。融不过润色其文,非专主其义也。

设融自出己意,创为是经,则融固“天中天、圣中圣”矣!?而考诸唐史,融之才智尚非柳、韩、元、白之比,何其作《楞严》也?乃超孔、孟、老、庄之先耶?

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极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竹窗随笔》第115

【白话文】

有人见《楞严经》不独义理深,而且文字也十分优妙,于是竟怀疑这经是丞相房融所作。

要知古代译经场内,有番僧、汉僧和(官府的)词臣、居士等在一起,不下数十百人参予这项译经工作,然后一部经方始译成。房融不过是其中一位“润文官”而已,不是主要决定经义的人。就算是房融一人出自己意,创作出这部经来,房融不就是“天中天,圣中圣”了吗?而查考了唐史,房融的才智是不能与当时文学家柳宗元(773——819)、韩愈(768——824)和大诗人元稹(779——831)、白居易(772——846)可相比的,他怎么能创作出一部《楞严》来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房融不是能超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了吗?

唉!千生百劫以来。我们能遇到这样一部至精、至微、至玄、至极的宝典,但有人不去死心信受,反而生起这一下劣乖僻的疑问来,真是太可悲了、太可悲了。

 

六、增减古人文字

【原文】

友人处,偶见《野史》一帙(zhi),以前辈警世诗偈,颇多增减旧文。

因思古今著述,儒籍除《六经》、《论》、《孟》;梵曲除佛、菩萨《经》、《论》,及出自名称最显赫诸大老,慎不敢动,其余亦颇随意增减。

夫流通善法、利济众生,实出美心良意,而委任他人,俾之雠(chou)校,以致如是。愿躬自主之,苟存殷重之心,必有为吹藜者。

——《竹窗随笔》第133

【白话文】

在友人处,偶而见到一套《野史》和前辈们写的警世诗偈,发现其中有很多处旧文被增减。

因此,我就想到古今的著述,如儒籍,除《六经》、《论语》、《孟子》等;梵曲除佛、菩萨的《经》、《论》,以及出自最有名望诸大德之手的著作,谨慎不敢改动其一字外,对其余一些著述,也发现有随意增减的现象。

虽然流通善法、利济众生,完全是出于美心良意,可是在委托他人去校对时,竟将原文随意增减,造成这种现象。所以,我希望都能亲自动手主持这项校对事务。如果存着殷重之心去经办,必定会有相助的人的。

 

七、事怕有心人

【原文】

高峰自叙悟繇(you),而曰:“不信有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此语彼所自证,真实不虚,学道人所宜谛信。

且何名“有心”?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不学,则终无成矣!故最初贵有决定不疑之心,虽复决定,而优游迟缓,则亦不成。

故其次贵有精进勇猛之心,虽复精进,或得少而足,或时久而疲,或遇顺境而迷,或与逆境而堕,则亦不成。

故其次贵有常永贞固誓不退转之心。

高峰拌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这“一着子”明白,是之谓真“有心”丈夫也。

又古云:“三昧不成,假令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又云:“道不过雪窦,不复登此山。”又云:“不破疑团誓不休。”如是有心,何事不办?予甚愧焉,不敢不勉。

——《竹窗二笔》第26

【白话文】

元·高峰·原妙禅师(1238——1296)在他自叙开悟的缘由时说:“我就不信‘开悟’有这般奇特的事情,因为凡事只怕有心人。(即凡事只要有心,总能成功)”这话是禅师亲自验证过的,可说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学道人,应该对此深信不疑。

但怎样才叫做“有心”呢?如世间的一技、一艺,当在开始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十分艰难,似乎万不能学成,如果因此而放弃不学的话,那就终无所成了。所以首先必须要有决定不疑的信心,但虽下定决心,要是悠闲缓慢地不积极进取的话,那也是难以成就的。

所以,其次还必须贵有勇猛精进的心,但虽能勇猛精进,要是少有所得便自满,或因时久便疲厌,或因遇到顺境而迷妄,或因遇到逆境而退堕了,这样也是不能有所成就的。

看来:下定决心和勇猛精进还是不够的,因此还必须有常常永葆坚固誓愿而不退转的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象高峰禅师他拼一生做个“痴呆汉”,一定要见这“一着子”明白,这才是真正有心的大丈夫啊!

又古德说:“三昧不成,假令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又说:“道不过雪窦(指宋·重显禅师979——1052),不复登此山。”又说:“不破疑团誓不休。”能这样用心的人,还有哪件事办不成?对照前贤,我深感惭愧,不敢不自勉啊!

 

八、宗门语不可乱拟

【原文】

古人大悟之后,横说竖说、正说反说、显说密说,一一契佛心印,皆真语、实语,非庄生“寓言”比也。

今人心未妙悟,而资性聪利、辟辩捷给者,窥看诸语录中问答机缘,便能模仿,只贵颠倒异常,可喜可愕,以眩俗目。如“当午三更”、“夜半日出”、“山头起浪”、“海底生尘”,种种无义味语,信口乱发。诸无识者,莫能校勘,同声赞扬。彼人久假不归,亦谓真得。

甚至“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这里有祖师么?唤来与我洗脚”,此等处亦复无忌惮,往往效颦。吁!妄谈般若,罪不可原,可谓哉!

——《竹窗二笔》第30

【白话文】

    古人在大悟之后,他横说竖说、正说反说、显说密说,都能一一契合佛的心印,所以都是真语、实语,并不是“庄生的寓言”所可比的。

再看今人在心地还未妙悟,仅凭自己资性的聪利,辞辩的捷给,当他一旦窥看了诸祖师语录中问答的机缘语之后,便也模仿起来,不去真参实悟,只着重于乱拟一些颠倒异常语、可喜可惊语,用来眩人的俗眼而已。如说:“当午三更”、“夜半日出”、 “山头起浪”、“海底生尘”等种种无义味语,真是信口乱发。而一些无识之人听了之后,因莫能校勘,便同声赞扬;那人也因弄虚作假已久,不知回头,竟也自认为“真得”了。

甚至对“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这里有祖师么?唤来与我洗脚。”等处,更表现出肆无忌惮,往往如“东施效颦”,丑态百出。唉!这类乱拟宗门语、妄谈般若的罪过是不可原谅的,是真可畏惧啊!

 

九、学贵专精

【原文】

米元章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馀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如妙。

斯言虽小,可以喻大。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精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

——《竹窗二笔》第34

【白话文】

北宋书画家米元章(1051——1107即米蒂,)曾说:学书法必须专一于书法,再也没有其它的爱好,方能有所成就。

我又曾听到古代善于弹琴的人也说过:只须专攻三、二乐曲,才能进入微妙意境。他们这些话虽小,但可以喻大。如佛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因此,我们遇事,若心分两路,就不能集中;只有情专、志笃,定慧才能速成。凡是参禅、念佛的行人,对这道理不可不知。

 

十、著述宜在晚年

【原文】

道人著述,非世间词章、传记之比也。上阐先佛之心法,下开后学之悟门,其关系非小,而使学未精、未见定,脱有谬解,不几于负先佛而误后学乎?

仲尼三绝韦编,而十翼始成;晦庵临终,尚改定《大学·诚意》之旨。古人慎重,往往若此,况出世语论,谈何容易!

《青龙钞》未遇龙谭。将谓不刊之典,而终归一炬。妙喜初承印证,若遽(jv)自满足,焉得有后日事。

少年著述,固宜徐徐云尔!

——《竹窗二笔》第54

【白话文】

学道人的著述,因是上阐先佛的心法,下开后学的悟门,所以决不是世间的那些词章、传记等著述,可与之相比的。

有鉴于它的关系非小,倘使学而未精,见解未定,或脱漏错解的话,不仅有负于先佛,更有误于后学。

    孔夫子曾“三绝韦编,十翼始成。”(即孔子把竹简上写的《周易》用功学习,曾三次读断编联竹简的牛皮绳之后,方才写成注解《周易》的十篇著作。)

又如晦庵(1130_1200,即宋·朱熹)直到临终,尚且刚刚改定《大学》(四书之一)中“诚意”一章的主旨。可见古人对待学问往往是这样的慎重,世间的语论尚且如此,何况是出世的语论,更谈何容易!

唐·德山禅师(781——865)善解《金刚经》,著有“青龙疏钞”,如果不遇龙潭禅师的点化,便很自负,自以为无可修改。但后来终于将“青龙疏钞”烧去。

宋·妙喜禅师(1088——1163,即大慧·宗杲,)初受印证之后,倘使他骤然自以为满足的话,哪有后来幸遇并亲近圆悟老人(1062——1135,宋·高僧克勤·佛果禅师,)始得大彻大悟的事。

所以,我认为当少年在尚未成熟时,著述还是以慢慢为宜。

0.0464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