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 星云大师:天堂地狱如何去?

星云大师:天堂地狱如何去?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2-05-07 08:14

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歎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住、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管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

 

(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

 

(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

 

(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

 

(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

 

(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象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尽。(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象。(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歎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瞋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淫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能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能。如何才能求得智能?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甚至藉此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能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

 

(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

 

(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萨、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

 

(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0.0468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