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 星云大师:谈幸福:欢喜与忧烦

星云大师:谈幸福:欢喜与忧烦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2-05-10 08:48

欢喜,是人人所追求的,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钱,也不是名位,而是欢喜。

 

一个人如果有了财势名位,可是生活过得不欢喜,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有人以“安贫乐道”为欢喜,有人以“无事自在”为欢喜,有人以“平安是福”为欢喜,有人以“知足常乐”为欢喜。

 

   忧悲烦恼也不一定不好,佛法未兴,众生未度,怎能不叫人忧烦?国事纷扰,人心不净,才是真正的忧烦!忧烦自己德行不够精进,忧烦自己能力不见增长;忧烦自己待人情谊不够真实,忧烦自己对人服务不够贴切。因此,忧烦其实也是仁者之心;能够“忧道不忧贫”,就是仁人之心的体现!

 

《岳阳楼记》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人,固然不可以把欢喜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不应只为自己一人一事而欢喜,而应以天下苍生为念,即使是一个小老百姓,也应该以一家人的温饱、平安、和谐而欢喜;应以一社区的邻居之团结、互助、友爱而欢喜;应以跟随的老板、主管、长官之顺利、得到利益而欢喜。总之,要以他人的欢喜为欢喜,则庶尽道矣!

 

“欢喜”让这个世界充满了色彩,“欢喜”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希望;没有欢喜只有忧悲,这是不懂生活;有欢喜也有忧悲。此乃人之常情;能够“无忧无喜”,则是更高的修养,也是最有智慧的处世之道。


***

 

有修养的人,在生气的时候更要保持小声说话,保持平静微笑的样子,就能抗拒生气。

 

要生气了,不要给人知道,找个适当的时候离开现场,到外面透一下空气。

 

生气时,可以自问:我到人间来,就是为了生气的吗?当然不是,我是为了欢喜而活着的!


***

 

欢喜比财富重要,一个人若拥有财富,但不欢喜,也不会快乐;保有一颗欢喜的心,比任何财富都珍贵,更何况,财富不一定要占有,能享有也很美。


原文

 

创造欢喜,给人欢喜


我觉得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抱着一种欣赏欢喜的心态,日子会过得很愉快。如塞车时,心不要急,正好乘此机会欣赏平常看不到的各种车型。

 

世界是一个展览会,到处都可以欣赏,如果有“不喜欢”的人、事,日子就会很难过。其实世间上,没有什么真“欢喜”的,欢喜是自己创造的,要将欢喜创造出来,以供养十方。


***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只要我欢喜,有什么不可以?”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思想!人家不欢喜、不合道德的,就是你欢喜,也不可以做。这句话应改为“我欢喜,别人也欢喜!”这就什么事都可以做了!

 

凡是于人有利的、对人好的,你不欢喜,你也得欢喜,因为这个社会是共有的,由不得你个人“欢喜不欢喜”;凡是对别人无利、无益的,就算是你欢喜,也不可以为之,因为你的“欢喜不欢喜”,要受舆论来裁决。

 

人生在世,要让社会大众欢喜地接受你,你就得以别人的欢喜为欢喜、以别人的不欢喜为不欢喜,众意必然能规范我们个人的行为,因果也能裁定我们的行为。所以,“欢喜与不欢喜”,有所为、有所不为也,不能不慎之。

 

 

原文

 

降魔


魔,人人害怕,魔在哪里?

 

魔不一定要面露狰狞,醇酒美女、烟枪毒品,都是诱人的姿态。

 

魔,也不一定是外在的,内心里的瞋恨嫉妒,不也是魔吗?

 

金钱的陷阱是魔,爱情的诱惑是魔,内心的烦恼是魔,凡是障碍我们的,让我们陷入不拔之地的,都是魔的力量。

 

魔,不是我们肉眼凡夫能够看得清楚的,必须用定力、慧力、信力,才能降魔。

 

实现理想


《佛光菜根谭》说:是一等根器的人,凭着崇高理想而行事;是二等根器的人,凭着常识经验而工作;是三等根器的人,凭着自己需要而生活;是劣等根器的人,凭着损人利己而苟存。

 

缺少理想、缺少抱负的人,因为无愿、无热、无心、无志,在工作上便会有无力感,终日拖磨,一事无成。

 

理想就是正当的希望!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则是我们正当的希望。

登山者,所以能够征服高山,因为这个是他的理想;航海者,所以能够征服海洋,因为这是他的希望。人类能够登上月球,因为他有探索虚空的愿望;禅修行者能够闭目冥思,只为了探索内心神秘的世界。

 

历史上多少伟大的事业,都是靠着理想和愿望所产生的力量而能成就。

 

怀抱理想,可以使生命发光发热,实现理想,人类才能不断地进步。


***

 

人,因为有梦想而伟大,梦想而能够实现者,就是理想;不能实现,就是妄想。

 

有梦想是好事,梦想激励创造,可能扩大有限的生命和世界。但光是梦想没有用,前途要靠自己“一步一脚印”慢慢走出来、做出来。只说不做,或是作得不周全、不踏实,再伟大的梦想,也只是一场春秋大梦,梦醒了,一切都是空的。


***

 

人人都有梦想,梦想可以成为理想,但也可能成为妄想。

 

理想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实现之可能。妄想是虚妄的,杂乱的,浮面的,不可能实现的。

 

妄想不能有成,反带来焦躁、烦恼。《法华经》说:“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觉照就是要落实你的思想,实践你的理想。

 

佛教在人间实践了两千多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理想“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旨在创造家庭的净土,创造社会的净土,创造心中的净土,所以要散播慈悲的种子,散发欢喜的芬芳。

 

曾几何时,才几年的时间,眼看人间佛教已经开花结果了,可见只要能切合人类需要的理想,还怕理想不能实现吗?


原文

 

无量寿


有一个富翁过六十岁生日,请良宽禅师为他诵经祈寿。禅师问:“你要求多少岁寿呢?”信徒想了一想,说:“再求二十年吧!”禅师说:“你已经六十岁了,再过二十年,才八十岁而已,太少了吧!”“难道可以再增加吗?那就一百岁吧!”良宽禅师说:“一百岁也只是增加四十年,也是很快就会过去的!”“难道可以求一百二十岁吗?”“一百二十岁,也只不过是增加六十年;你已经有六十岁了,再增加六十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富翁问:“那怎么办呢?”良宽禅师说:“那就求‘无量寿’啊!” 

 

生命是不死的!人的躯体有生灭,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死的生命,那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

 

有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也有人说:“人生七十才开始”。生命没有“古来稀”,也没有“刚开始”;生命是“无始无终”的。

人的生命,这一期过了,还有下一期,甚至有无限的生命;正如花果萎谢了,只要留下种子,就会有第二期的生命、第三期的生命,乃至无量无限期的生命。

人的躯体是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但是生命、心灵是无为法,可以无量寿。

“无量寿”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不但“无量寿”,又叫“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是超越了空间。

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精神、智慧、贡献,都流入到无限的时空中,我们不就是“无量寿”了吗?

***

人的寿命到底有多长?我觉得要随缘自在,活到适当时刻就好。人的生命是生生不息,轮回不已的,所以学佛者是相信生命不死的。不要去挂碍活多久,做一天人就要尽一天人道。

有信众与我讨论养生之道:“每天少做事,才能活的久;活得久,才能多做事。”我倡导人生三百岁,少做事怎能活三百岁呢?我提倡一个人每天做五个人的工作:讲演、开示、写作、签名、照相、阅读、看书、会客、谈话、录像,有时候将自己的工作列一张统计表,做了六十年,也等于活了三百岁。以“珍惜时间就是惜福,否则就是杀生”来自我勉励。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短,而是在于它的价值。我期盼佛光山的弟子都能够朝着“人生三百岁”的目标来努力进取。

 

***

 

人人都希望拥有“健康”,并且还要“长寿”。

 

如果只有身体上的健康,而没有心理的健康、情感上的健康、事业上的健康、财富上的健康、人我关系上的健康、宗教信仰上的健康来陪衬身体的生存,那就是人生有了缺陷,并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生。

 

长寿,不只是肉体上能活到八十岁、一百岁,便叫做“长寿”。龟鹤、松柏均长寿,对人间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呢?若没有言教上的长寿、工作上的长寿、名声上的长寿、道德上的长寿、智慧上的长寿、和谐上的长寿作为生命的内涵,其实长寿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求健康,不如求健全更好;求长寿,不如求无量更好。想要健康、长寿的人,对此道理不能不知,不能不注意啊!

 

 

0.0472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