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 星云大师:谈幸福不求神通

星云大师:谈幸福不求神通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2-05-11 08:35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存在侥幸的心理,总希望又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好在大家没有神通;如果有神通,日子恐怕会很难过。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

 

男女朋友,因为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

 

有了他心通,知道儿女、朋友、家人在背地里都对我有意见,岂不要新生反

 

原文

 

以退为进


径路窄处,须让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须留三分与人尝。

 

我非常欣赏以退为进的人生观,当一个人前面的世界遇到瓶颈时,大可不必沮丧泄气,后面的世界是更宽广,更值得大家去开拓的。

 

李密庵的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

 

我平常也认定这个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

 

白天一半,夜晚一半;

 

善的一半,恶的也一半;

 

男人一半,女人也一半;

 

自由民主一半,专制集权也一半;

 

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也一半;

 

这个世间,真的一半,假的也一半;

 

谁也无法统一另外的一半。


***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向前争取。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这时候如果撞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先贤圣杰,从官场利禄之中退下,是为了再待机缘;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等待圣明仁君。有的人韬光养晦,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多少有德饱学之士都深谙进步哪有退步高

 

春秋时期,楚王的三子季礼,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后来在历史上留下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国时代,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随是长辈,一直一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圆满自在,如果只知道前进不懂得后退的人生,它的世界只有一半;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反而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


***

 

后退,并不是畏缩不前,也不是消极厌世,后退充满着谦逊忍让、积极进取的精神。

 

不让一步并不表示胜利,在军事学里,有时大胜战并不表示胜利,吃败战也并不表示失败,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提升到更宽广的境界。


***

 

人生的前面只有半个世界,你回过头来,后面还有半个世界,所以前进不一定是好的,后退也不一定不好。

 

人的一生,应改要能进能退,进退自如。你只知道向前,碰壁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你只知道退后,后面有个悬崖、陷坑,你怎么办呢?

 

破冰之后,冒险前进,你该进:退守防线,以保大局,你该退;在功名富贵场中,在感情、金钱、人事中,应进则进,应退则退。一个人能够同情达理,自然也会进退有序。


观自在


人人都有观自在,何必他方远处求?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号,意思是说,只要你能观照自己,你能认识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例如,你观照他人,能够人我不二,你怎么会不自在呢?

 

你观照境界,不要心随境转而能心能转境,你怎么会不自在呢?

 

你能观事,事情千般万种,我只求简单,如此怎么会不自在呢?

 

我观道理,道理玄妙莫测,我只以平常心论道,又怎么会不自在呢?

 

我能观心,心意千变万化,我只以平常心对之,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自在,自在!自在处处求,原来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了!

 

人生在世,如果有钱而活得不自在,人生也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偏偏人在世间上,就是有挂碍,就是有烦恼,因此有许多人有金钱的不自在;有家庭得不自在;有爱情得不自在;有名位得不自在。因为所以不自在。

 

有权力的政治人物,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搔首弄腮,一副不自在的样子;有钱财的企业家,当金钱周转不灵时,万般苦思,一副不自在的样子。

 

一个人如果能够拥有世间的财富名位,而又能够自在,当然最好;如果不能,与其拥有而不自在,何必拥有那么多呢?人生世间,所图的不就是一个幸福解脱、快乐自在吗?

 

你看,儿童从小受父母管束,他就觉得不自在;妇女嫁人,受公婆要求,她也觉得非常不自在;服务社会,各种职业,感到不胜任、不能称心,他就不能自在了。

 

所以,人生的意义,能在自在中生活,最为成功。

 

你在人我是非之前能自在吗?你在功名富贵之前能自在吗?

 

你在生老病死之前能自在吗?你在因缘果报之中能自在吗?

 

你如果活得不自在,再多的事业,再多的财富,也只是增加负担,增加束缚而已呀!

 

你如果能在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得八风境界里,都能不为所动,你自然就能自在解脱了,那个时候,你不就是观自在了吗!


原文

 

眼不见为净


汉武帝有一天与宠臣寿王和东方朔谈及什么东西最干净的问题。

 

武帝问:世上以何为净?

 

寿王道:世上的万事万物,均以水而洁净。东西脏了,经过水洗就得洁净;身体污秽了,用水冲洗也能尘垢尽除。

 

东方朔听后不以为然,反问道:假如有人把尿液掺入酒里,请问如何以水为净呢?

 

汉武帝听后深觉有理,再问东方朔:依你之见,以何为净呢?

 

东方朔答道:臣以为眼不见为净。

 

汉武帝再问:眼不见为净,那世上又以何物最为污浊呢?

 

东方朔回答说:那只在于见与不见的分别罢了!

 

《维摩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所谓,完全是业力上的分别。狗以大便为美食,秃鹰以臭肉为佳肴,吾人看之,是净是不净?


***

 

俗云: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凡事都知道,自有知道的乐趣;有时候不知道,也有不知道的快乐。

 

人家背后批评我,我不知道,也就随它去了;有一些忧烦的事,我已记不得,那就管它去吧!假如有人想算计我,有人讨了我的便宜,因为我不知道,心里就不会有挂碍。亲朋好友,有一些不顺利的事,我不知道,就不会为他忧烦;家人骨肉,发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我不知道,也不会为他着急。

 

明天有一些不好的事,我今天不知道,今天就能过得很快乐;明年我有一些灾厄危难,因为我不知道,我今年就会活得很安然。

 

人都希望要知道很多;其实知道的愈多,烦恼也愈多。知识不但是烦恼的根源,知识有时也会生病;知识生病了,就成为。所以,当知道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因为太过无知,就会给人批评为愚蠢;不应该知道的,也不必要知道,所谓大智若愚,如此才不会失去原有的自在。

 

世间上的事,都是从分别而认识、而知道;既然是分别意识中的知见,就会计较,就会患得患失。所以,僧肇大师喊出《般若无知论》,以般若智慧的最高极限是乃无明而知;也就是要从大圆镜智不分别而能全部现前,这才是圆满的真知,否则所谓难得糊涂,面对世事纷纭,不知道也自有不知道的快乐啊!


原文

 

欲乐与法乐


世间上的人,种种的营求,都是为了追求快乐。

 

快乐处处求,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欲乐,一种是法乐。

 

所谓欲乐,一般说,世间上有五欲”——财、色、名、食、睡。

 

——财富人人都想拥有;拥有财富固然可以为人带来快乐,但是人为财死。因此,有钱有财有时也会带来许多的灾祸,财富有时也会造成许多的不幸。

 

——男女情爱固然可爱,但是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爱得不当,往往增加许多无谓的烦恼,造成欲海狂澜,不可自拔。

 

——善名美誉,人人喜爱;可是誉之所至,谤亦随之,爬得高,跌得也重。甚至盛名之累,有时候也会带来许多的不幸啊!

 

——千奇百味的饮食,固然饱人口腹;但是多吃,肠胃消受不了。所谓病由口入,何况很多的罪业,有时候也是由吃所产生的。

 

——睡,本来也是一种享受,但是睡多了,成为懒散,被人讥为好吃懒做,自己的前途也难以有好的开展。

 

所以,世间的五欲之乐,只能说是一半乐,一半苦,苦乐参半。因为,欲乐有污染性、有短暂性、有不确定性,所以一个人种种的辛苦,种种的勤劳所追求到的欲乐,原来里面也有危害健康的毒汁。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教诫大家不可以放纵。佛陀虽然不是完全教诫世人要禁欲,但是,欲需要疏导,欲海波澜,需要导之以正,所以要追求善法欲

 

善法欲就是能带给人法乐,所以法乐就是精神上的快乐、真理上的快乐。例如行仁行义,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又如正知、正见、正念,也会给人带来法喜;甚至读书明理、听经闻法,都会带来法乐。禅坐里面的轻松自在、安详和谐,自是一般的欲乐所不能比;蒲团上的虔诚谦虚,与圣贤接心、交流,其安乐更非世间的欲乐所能比拟。喜舍结缘,更能在大众里得到许多的法乐。


***

 

爱是人性所需,也是生命的根源,没有父母相爱,吾人何能得生?

 

爱情与爱欲不同,常人不一定能清楚划分。我们爱大自然、爱山、爱海、爱树、爱花,喜欢亲近但并不一定要占有。爱欲则处于自私的贪爱,总在欢乐与烦恼里纠缠不清。

 

英王爱德华不爱江山爱美人,这就是情与欲的混杂,两者皆有;唐玄宗爱杨贵妃,则是欲的冲动,即使乱伦也毫不顾忌。

 

没有欲染的净爱是可贵的,它给人滋润和力量,却没有私心和混乱,升华的爱,成为慈悲。


***

人的生命是从而来的。所谓爱不重不生婆娑,因为情识之中含藏了爱,所以投生到人间。然而,饮食男女,往往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这是因为把爱当作执著,把爱当作独占,把爱当作自我,一旦不遂己意,爱就变为恨的根源。

 

其实,真爱是牺牲,是奉献,是珍惜,是护持。我爱对方,是要成就对方的幸福美满。男女结婚,这是爱的升华与圆满,如果不懂得真爱,则爱如绳索,会束缚彼此,使身心不得自由;爱恨绞缠,使片刻不得安宁;最后爱如苦海,使人在苦海中倾覆灭顶。

 

我们应该要把爱从狭义自私的情爱中超脱出来,做到:爱你就要成全你,就要尊重你,就要给你自由,就要给你方便。

 

如能把对某个人的爱,扩及到一切众生,则宇宙世间,何其宽广阿!

 

 

0.0444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