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 《佛修心 道修身》(三十五)——在处理问题之前,要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佛修心 道修身》(三十五)——在处理问题之前,要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2-07-16 08:42

处理问题之前,不可凭冲动鲁莽行事,热心,要顺于道;勇敢,要合于理。


在遥远的古代,瓶沙王先祖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很简单,如果抓住了盗窃者,就用手掌拍他的头顶,这样他就觉得非常惭愧,以后就再也不去干坏事了。
在瓶沙王父亲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抓到盗窃犯,就把他们驱逐出城,这样他便会感到十分羞愧,从此以后也就不再偷东西了。
瓶沙王执政后,惩罚罪犯的途径又改变了,如果抓到了盗窃犯,就将他逐出国境。
当时有个惯偷,先后被逮住了七次,驱逐了七次。可是他贼心不改,本性难移,竟然走上了杀人抢劫的道路。负责治安的官兵第八次抓住他以后,就把他押到瓶沙王宫殿,要求国王给予重判。
瓶沙王听说这罪犯屡教不改,罪恶滔天,十分气愤。下令斩掉此人的手指以示惩罚。执法官深知瓶沙王优柔寡断,得令之后就立即行刑了。
不出意料,没过多久瓶沙王自己就开始犹豫起来,心想:“这样做会不会太残忍?我就是咬一下自己的手指都痛,那罪犯怎么受得了切去小指的痛苦!”于是,他下令撤回对于那个罪犯的惩罚,得知惩罚已被执行后,他又是痛苦又是矛盾,不得不带着疑问去找释迦牟尼。
瓶沙王对释迦牟尼说道:“现在恶人越来越多,我作为一国之君,无法教化臣民遵守法制,反而做出了斩人手指的决定。我感到十分惭愧。”
释迦牟尼听了瓶沙王的倾诉,便对他说:“治理国家一定要有法度,不能够无休止宽大,当然也不能够穷凶极恶地用刑。就以惩戒盗窃犯来讲,应该按照偷了多少次,偷了多少财物划分不同的等级进行处罚。要量刑得当。这样对罪犯也能够具有惩戒作用。”
瓶沙王听了这番话,幡然醒悟。


人生菩提
无论是做选择还是处理问题,在实施之前,都应该细心考虑周全,权衡好利弊,等真正做完决定后,应做到不后悔。

 

0.0445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