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基本知识(一)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3-05-04 22:37
三 宝 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陀(泛指释迦牟尼等一切佛)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指佛教教义)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qié)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轮,? 陈如等5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四 谛 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谛即神圣的真理,故四谛又名“四圣谛”。(1)苦谛是对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增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取蕴”(由烦恼而生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又从五蕴中生出烦恼,叫做“五取蕴苦”)。(2)集谛,又名因谛,是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不在天,不在地,而在人的主观上的“业”和“惑”。业,音译为羯磨,是造作的意思,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三业:身业,指行动;语业,指言语;意业,指思想活动。惑,为烦恼的总称,有“二惑”:即见惑,指一切的妄见和思惑;指贪、嗔痴等妄情。二惑引起身、口、意造出种种的业因。(3)灭谛,指息灭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达到”涅槃寂灭”境界,亦称解脱,摆脱苦海。(4)道谛,”道”是”通”的意思,为完美而理想地解脱,达到通往涅槃境界的道路和方法,即引向消灭痛苦而达到涅槃的一切理论说教与修习方法。
十二因缘 亦称十二缘生、十二缘起,”因”是原因,”缘”是条件。为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原理,亦是佛教徒的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十二因缘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便是因果报应论,即过去世的因,造成现在世的果,现在世的因,又是造成未来世的果,合起来为三世两重因果。现根据三世流转的因果联系简介十二因缘:(1)过去因:①无明。即贪爱,贪痴等烦恼(佛教称为“漏”)。这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本源。②行。即身,口意所造的诸业。无明及行二支是前一代父母的造因。(2)现在果:③识。即”阿赖耶识”,起妄念,托母胎。④名色。佛教把组成有情的要素分为精神和物质两类,两者结合叫做“名色”。名,是精神的要素,即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色,就是地、水、火、风、空物质的要素。简单地说,“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⑤六入。即六根形成。六根亦称六情,指眼、耳、鼻、舌、身、意。⑥触。即出胎后借着六根对前景认得色、香、味、触、法(万法)等六尘。⑦受。即因触而领纳世间之好恶等事以起七情。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上述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皆因过去世的无明、行二因,即因迷惑、业染所致的缘种苦报。(3)现在因:⑧爱。指贪染财、色、名、贪、睡五欲。⑨取。因五欲所驱使要取得种种东西。⑩有。身、口、意造出种种的善恶业的种子。上述爱、取、有三支,皆由迷惑、业染而成现在世的因,而孕育着未来世的果。(4)未来果:○11生。即受未来五蕴身。○12紝訛老死。即未来身逐渐衰老以至于死,那个“阿赖耶识”投身后,又衰老,又结束一期生死。上述生、老死二支,为现在世的因,即现在世的迷惑、业染,而招来的苦果。纵观十二因缘,三世流转,都是因无明而招来的苦。佛教修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斩断无明,而摆脱三世轮回的桎梏,进入理想境界——涅槃。释迦牟尼的大彻大悟,即实现了彻底解脱。
三 学 即戒、定、慧。释道安《比丘大戒序》:“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三学为学佛者必须修持的,它概括了全部佛教内容。(1)戒学,即戒律。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除上述五戒外,尚有不涂饰香鬘,不听视歌舞熏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我国西藏比丘戒圆缘3条;汉地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2)定学,即禅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弛的安和状态。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断灭烦恼的智慧。(3)慧学,即智慧。是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达到解脱。坚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世俗欲望和认识,只有“无相”(灭众欲)、“无作”(灭造作),通悟“道谛”,才能得以解脱,达到涅槃境界。
六 度 又称“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是梵语“六波罗蜜多”或“六波罗蜜”的意译。谓6种从生死此岸达涅槃彼岸的方法和途径,即人们想要成佛所必须修行的6种德目:(1)布施,把本属自己的东西无条件地给予别人。有猿种:①财施,用金钱或用物品帮助别人。于法施,把自己所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所学的佛法教给别人,使其觉悟。③无畏施,用温和的话安慰受苦的人;或救援别人,出离危难:或除去别人内心的恐怖。(2)持戒,严持戒律。(3)忍辱,终生供养父母、三宝,不懈不怠;被别人误解或侮辱,不怨不怒;外忍肌寒,内忍七情六欲。(4)精进,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不迟疑,立即改正;对众生有利的工作,不回避艰苦辛劳,马上去做,勤修佛道,勇往直前,直至成功。(5)禅定,心全然处于一境,使心安定,(6)般若,即智慧,只有把握宇宙人生之真谛的大智慧,才能通达万法之实相,以进于解脱门。
四 大 在古印度,人们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源种元素构成的,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的源种元素称为”四大”。(1)地大,指物质保持形态的坚性;(2)水大,指物质的湿润性;(3)火大,指物质的温暖性;(4)风大,指物质的运动性。佛教以此说明人身无常,不实、受苦。俗语称看破红尘,身无幸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
涅 槃 梵语的音译,意为圆寂,亦有归真,归寂、入寂、灭度、迁化之异名。佛家认为,涅槃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是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涅槃有“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之称。释迦牟尼35岁在菩提树下沉思成道后,已涅槃成佛,不过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所以称为“有余涅槃”;后来他继续讲说佛法,普济众生,一直至80岁入灭,方才入“无余涅槃”。涅槃,在佛教史上常以对僧尼死亡(逝世)的一种美称。
法 轮 梵语的意译,是对佛法的喻称,指佛教的真理之轮。“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个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他即位时,自天感应得宝轮(战车),转之威震四方,预示他的前途无敌。佛教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又把说法叫做”转法轮”。它有两种涵义:(1)佛法能摧破众生烦恼邪恶,催伏怨敌,如转轮王转动“轮空”(战车的神化)摧毁山岳岩石一样。(2)佛之说法,不传滞于一人一处,辗转相传,如车轮旋转不停,象征佛法传承不息,广为传扬。例如释迦佛在鹿”苑首次说法,称为“初转法轮”;又象征勇猛精进,无坚不摧。“法轮”的造型为:轮上有八条横梁(象征释迦一生传授的八件大事,及引导人们通向至善的八条道路);左右各有一头伸颈伏卧的金鹿面对法轮。请读者注意,佛教取“法轮”的象征意义,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真理,而不是物质具象的实体。李洪志的”法轮大法”是盗用佛教的术语,贩卖私货,鼓吹把“法轮”安装在信徒腹部,并随时控制其旋转的方向,“祛病强身”,这是痴人说梦,害人的鬼伎。可见,这种异端邪说,与佛家的“转法轮”毫不相干!
佛 梵语“佛陀”的略称,也作“浮屠”、“浮图”、“没驮”、“勃驮”等,意译为”觉悟者”,指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同时又是觉行圆满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教徒即以此为对其教主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也泛指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佛陀。
释迦牟尼佛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姓乔达摩。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因其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圣人”。生于公元前缘远缘年(一说公元前远24年),圆怨岁时因感人生无常以及各种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35岁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觉悟成道。成道后巡游印度各地说法教化熏信众很多,公元前源86年(一说公元前缘44年)80岁在拘尸那加城婆罗林树下圆寂,遗体火化,其舍利被八位国王分得,建塔供奉。释迦牟尼逝世后,弟子们将他一生的教法记录整理,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
阿弥陀佛 梵语“阿弥陀婆佛陀”音译的略称,又简称“弥陀”(“阿”读ē,不读ā)。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大乘佛教的佛名。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身佩“蛀”字。“畚”,原象征太阳或火,佛教作为吉祥万德的标志,唐武则天时定音为“万”。佛经说此佛于过去世为菩萨时,名为法藏,曾发四十八愿,长期修行,成为佛陀。《阿弥陀经》说,念此佛名号,深信无疑,即能往生他的净土。后世“念佛”,多指念阿弥陀佛名号。在寺院的大殿中,此佛塑像常与释迦、药师二佛并坐,成为三尊。
药师佛 梵语“杀社窭鲁”的意译熏署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大乘佛教的佛名。《药师经》说:此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病苦,消灾延寿。在寺院的大殿中,其塑像常与释迦、弥陀二佛并坐,成为三尊。
三世佛 在有的大雄宝殿中供奉横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代表中、东、西方空间世界佛。有的大雄宝殿供奉竖三世佛,正中者为释迦牟尼佛,左侧者为燃灯古佛或伽《佛,右侧者为弥勒佛,代表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佛。
三身佛 有的大殿中供三尊佛,根据大乘佛教教理表示释迦迦牟尼三种不同身。当中一尊名“毗卢遮那佛”,意为法身佛;左边一尊“卢舍那佛”,意为报身佛;右边一尊是“释迦牟尼佛”意为应身佛。
菩 萨 梵语“菩提萨”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或译为“大士”,即“发大心的人”。佛教认为菩萨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圣者,仅次于佛。
文殊菩萨 文殊,梵语“文殊师利”音译的略称,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以“智慧”知名。相传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其塑像,头顶有五髻,象征五智;手持宝剑,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专司“智慧”,故又称为“大智菩萨”,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常与右胁侍普贤并称,与释迦牟尼佛合称“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 普贤,梵语“三曼多跋捺罗”的意译,也译作“遍吉”。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以“行愿”著称。相传四川峨眉山是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塑像多骑白象,以示其专司“理德”、“行德”。其尊号为“大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
观音菩萨 观音,梵语“阿缚卢积低湿伐逻”的意译,也译作“观世音”、“观自在”。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他以悲心救济众生为本愿,故尊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胁侍。相传浙江陀山为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传说,观音菩萨为普济众生苦难,可以示现“三十三身”,中国、日本的佛教徒据此绘制33种菩萨形象。观音的真身原是男相的,自南北朝开始,特别是自唐代以后,中国的寺院中常作女相。
地藏菩萨 地藏,梵语“乞叉底蘖婆”的意译,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教传说,其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寂灭、弥勒未生之前发下大愿,自誓必须尽渡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了。《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其尊号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中国佛教视安徽省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之地。地藏菩萨的形象,在诸菩萨中与众不同,是现出家相。其塑(画)像为比丘像,一般是圆顶,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脚踏莲花底座。九华山肉身殿中的地藏菩萨塑像头戴五佛冠,身着袈裟,坐在座骑上,像两旁侍立一比丘、一长者像。这是金地藏在九华山应化为地藏菩萨的法像。相传金地藏卓锡九华山时受到当地闵公的供养,闵公之子从他出家,法名道明,后闵公亦离俗纲,反礼其子为师。金地藏圆寂后,释子们称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闵氏父子成为地藏的胁侍。
弥勒菩萨 弥勒,梵语的音译,弥勒为姓,意为“慈氏”。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他先于释迦佛圆寂,上生兜率天内:,为补处菩萨,大约经过缘远援苑亿年之后,从兜率天降生人世,在龙华树下成佛,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成为未来佛化度众生。中国寺院供笑口常开的胖弥弥勒像,并非弥勒真身,传说为弥勒的化身,五代梁朝明州奉化的布袋和尚即是。
大势至菩萨 大势,梵语“摩诃萨驮摩钵罗钵”的意译,一译“得大势”,简称“势至”。佛教大乘菩萨之一。《观无量寿经》记载:“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无上力,是故号大势至”。其形象手持莲花茎,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与阿弥陀佛及其左胁侍观音合称”西方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