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基本常识(二)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3-05-05 08:24
罗 汉 梵语“阿罗汉”的略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有三语:(1)“杀贼”谓杀尽一切烦恼。(2)“应供”,谓应受人天的供养。(3)“无生”,谓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佛经称有些罗汉身现世间利乐众生,我国民间祀奉的阿罗汉多属此类,例如“济公”便是中国化的罗汉典型形象。
十八罗汉释 迦牟尼在世时,曾嘱咐16个罗汉弟子永住世间,护持正法,济度众生。”十六罗汉”分别是宾头卢跋罗阇、迦诸迦伐蹉、迦诺迦伐厘惰、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哩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唐末张玄及贯休首倡十八罗汉之说,因“十八”是中国阳数九之倍数,故在“十六罗汉”中加降龙、伏虎罗汉。元朝以后,“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则成为佛寺中罗汉塑像的通常格式。
五百罗汉 泛指已证得圣果的五百比丘,有“参加第一次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和“常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两种说法。《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佛为五百罗汉授记”,但末列具体事迹和名号。今佛寺中所塑五百岁汉像是依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五百罗汉名号牌》之列名。
二十四诸天 寺院中供奉的护法天神,原据《金光明经》选定20位天神,后又增入道家四神成为“二十四诸天”。诸天像一般都供在大雄宝殿东西壁间,其次第如下院功德天王、辨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裟羯龙王、阎魔罗王、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
大乘和小乘 乘指交通工具,表示可以使众生解脱烦恼,可以把众生送到要去的地方。在佛陀圆寂五百年后,有人提倡自利利他思想,这种思想大为兴盛之后,人们就把以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称为小乘,而把这种以自利利他思想为主的佛教派别称为大乘。大乘佛教主要之点是:(1)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所以三世十方有无数佛,佛多得犹如恒河沙数。(2)宣扬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士作为最高目标。(3)否定法我的实在性。(4)提倡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5)最高修行果位是佛要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乘佛教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和与中国文化渊源比较密切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流传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主要之点是:(1)只承认一个佛,即教主释迦牟尼佛。(2)只求自身解脱,以“无烦恼、无痛苦、无罪恶”为满足。(3)否定人我的实在性。(4)着重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5)最高修行果位是罗汉。小乘佛教主是经典是《阿含经》等。中国开始曾有小乘流行,但影响大的是大乘。现小乘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但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称号。
北传佛教 即从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大部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以大乘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系统,简称北传佛教,亦称汉族地区佛教。因北传佛教自古印度向北经西城和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内地,故又称中原佛教。
南传佛教 即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以及中国傣族等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经典为巴利语系统,简称南传佛教,亦称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即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佛教密宗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成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流传在我国藏、蒙等族,以及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其经典属于藏语系统。在教义上,藏传佛教是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在大乘中显、密俱备,尤重密宗,并以无上瑜珈密为最高修行决策,通称为“藏密”。
三论宗 此宗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派。在姚秦时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而该宗的实际创立者为隋朝的吉藏,以主要研究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而得名。又因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理论,也称法性宗。该宗建立真俗二谛的理论,以认识“宇宙万有”的实相,而导归于无所得。这可视为印度大乘般若学传入中国以来的一种总结。此宗一度流行于关中及江南,初唐时极盛,以后逐渐衰微。
天台宗 此宗由陈朝时智者大师创立,因其位于天台山而得名。此宗主要依据《法华经》阐明诸法实相的道理,主张一念三千(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种世间皆备于一念),并采用《中论》所说空相、假名、中道三事相之意,建立空(观念心无相)、假(观此心具一切法)、中(观此二者不二)三谛圆融并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故又名“法华宗”。智者大师还总结了南北朝各家对佛教的分类法,另创五时、八教之说。天台宗在中国佛教思想上长期占重要地位。宋时曾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后只山家一派独存。
华严宗 该宗依《华严经》立名,其创始人为唐时的高僧法藏,因武则天曾赐号给法藏,曰贤首大师,故此宗又名贤首宗。此宗尊杜顺为初祖。提出“六相”、“十玄”、“四法界”等理论以阐明法界缘起(从“理体”和“事相”两方面观察“宇宙万有”的互融、互具,并彼此互相为缘),强调“理为性”、“事为相”的观点。此宗还将整个佛教判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悟教、圆满一乘教五等。
唯实宗 此宗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学派,因主张“万法唯实”,故名“唯实宗”。唐时玄奘大师将其经论译传中国,玄奘的弟子窥基为唯实集大成者,因窥基常住慈恩寺,故此宗又称“慈恩宗”。此宗所依经典主要为《解深密经》、《瑜珈师地论》、《成唯实论》等,主张用三相以解释宇宙万有。三相即”依他起相”(万法皆依种种因缘而生起);“遍计执”(凡夫普遍妄计迷执为实有);“圆成实”(圆满成就的真实体相)。认为用唯识观,宇宙万法皆是识变的方法,可以洞察三相,达到转染(识)成净(智)而成佛,并把佛教判为三时、有教空教、中道教。
律 宗 此宗因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主而得名,唐时道宣所传,因道宣长居终南山专弘《四分律》,故此宗又称“南山宗”或“南山律宗”。《四分律》本属小乘,而道宣用大乘教义加以会通,撰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并在终南山创立戒坛,制订佛教的授戒仪规,弟子达千人,遂形成宗派。与道宣同时弘律的还有法砺的后相部宗和怀素的东塔宗。但独道宣一系传承不绝,并由唐鉴真大师将此宗传向日本。
密 宗 此宗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密教。主要依据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认为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若能手结印契,口诵咒语,心观佛尊,则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三密相应,可即身成佛。强调仪规必须严格,奥秘必须密传。唐时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来到中国,传播此宗,形成宗派。善无畏传一行,金刚智、不空传惠果,而后由空海传入日本。
净土宗 此宗以东晋慧远为初祖,因慧远曾于庐山东林寺创建白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故又称莲宗。此宗的实际创始人应为昙鸾,而集大成者则为唐代的善导。此宗所依据的经典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及《往生论》等,此宗主张凭修行者念阿弥陀佛之名号以及一切心行业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为外因,内外相应,则可以往生“西方净土”。由于其修行方法简单易行,被称为易行道,广为流行。后来与其他宗派互相融合。
禅 宗 因以专修禅定为主,故名禅宗。南朝宋末菩提达摩自天竺来华传授禅法而创立,由达摩而传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称为“南能北秀”。但北宗数传即衰,独南宗盛行,成为禅宗正系。唐代后期,禅宗几乎取代了其他宗派,人们只知有禅而不知有佛。本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门下分为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系,后青原下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南岳下分为沩仰、临济,世称五家,临济下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五家七宗”。南宋以后,只有临济、曹洞两派盛行。
南 无 梵语“那摩”,“无”是保持古汉语的读音,现在广东福建部分地区,方言仍保持这个古音。“南无”的意思是归命、敬礼。按印度礼仪,低头合掌,口称“南无”而表示致敬。
僧 伽 “伽”读作qié,僧伽又译作“僧怯”、“僧加”、“僧企那”等,略称“僧”;意译“合”、“众”、“和合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可称“僧伽”。据《南山钞》,成为僧伽有两个条件:(1)“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2)“事和”,有六个方面,即“六同”:①戒和同修——遵守共同的戒律;于见和同解——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③身和同住——生活上互相照顾;④口和同善,亦作口和无诤——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⑤意和同悦——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⑥利和同均——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
跏 趺 读音为JiāFú,“结跏趺坐”的略称,是坐禅入定的姿式。其法:盘膝交叠双腿(结跏),用足背(趺)放在股腿上,单以一趺置一股的,称半跏跌坐(俗称“单盘”);交叠双趺于两股的,称全跏趺坐(俗称“双盘”)。这样坐式,形体稳固、端庄,能心安气缓,便于入定。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时,就用趺坐,称为“降魔坐”。
不二法门 佛法中有无数“法门”。“法门”就是入道的门经:“不二法门”就是不可思议、无所分别的绝对真理。《涅槃经•狮子吼品》说:“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可见“不二法门”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语出《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先有31位菩萨,认为消除生灭、垢净、罪福等对立面,即“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认为,“无言无说”才是“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这才是“真入不二法门”!
入三摩地 即“入三昧”。“三昧”,为梵语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证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入三摩地”,指进入住心于一处而不散乱的境界。
释 姓 僧人姓氏。东晋道安主张僧侣废除世俗姓氏,继承释迦种姓,以“释”为姓,即佛教徒在法名前冠以”释”字。这种做法沿袭至今。
比 丘 梵文意译为“乞士”。中国俗称“沙门”、“和尚”,指年满20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徒。
比丘尼 梵文意译为”乞士女”。中国俗称尼姑,指年满20岁,受过具足戒的女性佛教徒。
沙 弥 梵文意译为“勤策男”、“息恶”,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已受十戒,但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
沙弥尼 梵文意译“勤策女”,指苑岁以上20岁以下已受十戒,但未受具足戒的女性修行者。
法 师 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的僧人。一般用作对佛教僧人礼貌上的称呼。
和 尚 又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余用“尚”字。本为印度师长之称呼,意为亲教师、博士等。汉语译为“知有罪知无罪也。”又“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之道故。”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一般对德高的僧人尊称为大和尚。
大 师 原指证得初果以上乃至圆满的圣人。后来则指通晓佛教教义具有圣德的僧人。
长 老 指年长而且具足智慧和德行、道行深湛、备受尊敬的高僧。也可用作对僧腊较高而有德行的住持僧的尊称。
上 人 指智德兼备,可为众僧和众人之师的高僧。
大 德 梵文意译为“婆檀陀”,是指有大德行者,亦是对比丘中长老,或佛、菩萨的敬称,或泛指高僧。
住 持 原有安住于以护持佛法之意,后专指主持寺院事务的僧人。
方 丈 相传唐高宗时王玄策奉使到印度,过维摩居士故宅,见其住室四方面各长员丈,面积只有员平方丈。所以号为方丈之室。从此相沿称有贤德的寺院住持为方丈。
四大班首 佛教禅宗寺院中指导禅堂、念佛堂修行僧职称谓。首座:由住持聘请年高德劭的尊宿担任,为全堂修行的模范,掌堂上号令。西堂:东为主位,西为宾位。本寺住持为主人,相当于东堂首座;其辅导修行、待以宾礼的,称西堂首座,简称西堂。后堂:禅堂原分为前堂、后堂,前堂总负其责者称“前堂”首座;后堂负责者称”后堂首座”,又称“后堂”。堂主:是在首座下负责禅堂或念佛中事务者。在禅堂中的座位,门东是”维那”,门西顺序为住持、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的座位。也有在禅堂后方中间设一木龛,称“维摩龛”,专供方丈入堂坐禅时使用。
八大职事 丛林制大寺中专管全寺各项庶务的僧职称谓:监院院总掌全寺经济和库房。知客:掌管全寺僧俗接待事宜的客堂负责人。僧值:又称纠察,管理僧众威仪。维那:领众念诵修持,执掌僧众威仪进退纲纪的禅堂负责人。典座:掌大众粥饭供养的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负责过往僧人衣食住行的云水堂,下有寮长、寮主、副寮、望寮等辅助僧职。衣钵:方丈室负责人,辅助住持照应庶务,调和人事。书记:执掌文书。八大执事一般每年一任,由方丈任命。
丛 林 梵语音译为“阿兰若”,意指僧众和合共居之处,如树木丛集为林。原指印度僧众居住之处,后泛指佛教寺院。
出 家 指佛教徒为求解脱而脱离家庭到寺院当僧尼。按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众要求出家,可以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经同意后,接受剃度。按中国佛协规定年满员愿岁公民,有一定信仰,经家庭父母亲同意,本人所在单位或地方政府出证明,有一定文化程度,方可履行出家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