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基本常识(三)
来源:九华山圆通寺
日期:2013-05-05 08:57
受 戒 指佛教徒通过一定仪式,接受佛教戒律,并承诺遵守戒律。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348条。
五 戒 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挂 单 具有接待能力大的寺庙,接待外地受具足戒僧人,免费三天食宿为挂单。
迁 单 违犯戒律严重者,寺庙按僧人处罚规定驱逐,谓之迁单。
焰 口 佛教仪轨,供饮食以度饿鬼称为“焰口施食”或“放焰口”。
打 七 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盛行后,禅宗以直接参研心性的本原为目标,净土宗以专心念佛愿求往生西方为目的,于是二宗主要修行仪式,则是于七天中,除必要的饮食睡眠外,专心参究或专心持名,称“打七”。禅宗僧人冬天参禅活动从旧历十月十五日起至腊月初八止,共七七四十九天,称“打禅七”;净土宗的念佛活动,随时可以举行,也是四十九天,称为“打净七”。
忏 法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规和行法,后成为大乘佛教修行不可少的行仪。历来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所说,忏悔罪过的仪则;一类依五规法门,修行止观的行法。如“慈悲道场忏法”世称“梁皇忏”、“慈悲水忏”、“地藏忏”等。这两类忏法原是佛教徒自己修行的方法,后来逐渐演变为施主给以财物指定僧人修行忏法、诵念经典的习惯。
放 生 佛教提倡放生。九华山每逢佛诞日、地藏菩萨圣诞日、自恣日皆举行放生仪式。平日也有僧人和居士携带鱼龟之类投入放生池放生。
盂兰盆会 亦称“盂兰会”、“盂兰供斋”。原是依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因缘而起,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举行供佛仪式及超度亡灵的法会。
水陆法会 全名“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内容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形式分内外坛,以内坛为主,悬挂约80幅水陆画,外坛设“梁皇忏”、“法华”、“华严”、“诸经”、“净土”、“施会”等坛,全部法事7昼夜。也有延长为49天。
诸佛菩萨纪念日
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圣诞日,又称佛诞节;
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出家日,故为佛出家节。
十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成道日,汉地俗称腊八节。
二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涅槃日。
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圣诞日。
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圣诞日
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菩萨圣诞日。
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圣诞日。
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日。
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
七月十三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圣诞日。
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涅槃日。
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圣诞日。
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圣诞日。
三门殿 佛寺一般都修建于山中,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做山门。山门又称三门,一般三门并立,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有的寺院只有一门,也称之为山门或三门。山门建成殿堂式,叫做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魁伟,怒目相向,手执金刚杵以震慑妖魔鬼怪。据《大宝积经》卷八说,金刚力士原为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后归属托塔天王门下。他曾发誓,皈依佛法后,要常常亲近佛,并愿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熏后来他果真如愿成了手执金刚杵的护法神。早期中国寺院内的金刚力士只有一尊,但古人有喜爱对称和诸事成双的风俗,因此后来坐守山门的变为左右两尊金刚力士。不过细心观察他们的神态则有不同之处;左边的力士怒颜张口,右边的力士则怒颜闭唇。这一开一合都有玄妙之义。据说,张口是发”阿”(ē)声,闭唇是发“口牛”(hōng)声,这两个音是梵语中开头与结尾的两个音,代表一切言语声音的根本,恒沙万德,莫不包含在这两音两字中,里面蕴藏着极深的佛法去机!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天王殿 山门内的第一重殿,建筑一般为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殿中间朝南供奉的大肚弥勒佛,是弥勤佛的化身。传说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有个僧人叫契此,体态宽胖,挺着大肚子,肩挑一个布袋,笑嘻嘻地在街市里四处行乞,人称“布袋和尚”。他圆寂时作一首偈诗:“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此后人们便把他看成是弥勒佛的化身,塑造成中国化的大肚弥勒形象,供奉于寺院之中。与弥勒佛背靠背,面朝大雄宝殿的是韦驮菩萨,他是佛寺的守护神。韦驮塑像的姿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双腿直立,双手合十,两腕横一杆降魔杵。据说,将韦驮塑成这一姿势的寺庙允许游方僧人挂单;另一种为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威风凛凛,据说,将韦驮塑成这一姿势的寺庙是谢绝游方僧人挂单,恕不接待。天王殿的左右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缠绕一龙或一蛇;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中国佛教寺院里的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他们手持的法器寓意跟印度佛教所说的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象征世界万物的四大元素:土、水、火、风等的解释有些不同。这是借用《封神演义》中阵亡的“魔家四将”而封号的:魔礼寿,被封为东方持国天王(手执剑);魔礼青,被封为南方增长天王(手拿琵琶);魔礼红,被封为西方广目天王(手握伞);魔礼海,被封为北方多闻天王(手绕蛇)。其法器的寓意,合起来即为风(锋),调、雨、顺。象征着五谷丰登,具有中国风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年景,太平生活的向往与祈祷。在佛典中,金刚与天王是不同的概念,天王是神,天王殿之所以作为寺院里的第一重殿,有着显正却邪的意义;四大天王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护佛、法、僧三宝;韦驮手持宝杵,镇压魔军,以护持佛法。
钟 楼 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3层飞檐歇山式或猿檐庑殿式。上挂大钟,击之声音悠扬。钟,佛教法器,梵文音译为“犍稚”,金属铸造。击之以召集僧众。据《百丈清规•法器章》载:“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有所谓“百八钟”之说,即晨昏时分击大钟108下。原因有二:一是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苑圆候;二是可消除人间108种烦恼。钟楼内一般供奉着地藏菩萨像。
鼓 楼 位于天王殿右前侧。一般为3层飞檐歇山式或猿檐庑殿式。上置大鼓,击之声音宏敦。鼓,佛教法器,张皮于圆而中空之木,以桴击之而发声。有毒鼓、甘露鼓、法鼓、金鼓、天鼓等。据《百丈清规•法器章》载:“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普击之。击鼓三下,皆当缓击。茶鼓长击一通噎噎斋鼓三通噎噎普请鼓长击一通,更鼓早晚平击三通噎噎若新住持入院,诸法器一齐俱鸣”。又,佛寺素有“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之说。它有两种作用,除起更报点、报告信息时间外,定时敲钟打鼓,使人闻之惊觉醒悟。鼓楼中有的供奉观音塑像;有的供奉关公(关帝)塑像,其左胁侍为关平,右胁侍为周仓。
大雄宝殿 佛寺的正殿,俗称“大殿”。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大雄”是诸佛法力无边的尊称,是说佛有十力,能降伏“四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法华经•踊出品》:“善哉、善哉、大雄世尊。”大雄宝殿供奉的主要佛像称为“本尊”,亦称“主尊”。殿中立供的佛像有一、三、五、七尊源种,现介绍一、三尊:供一尊主佛的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被称为“世尊”,又称为“如来”。常见的塑像有猿种姿势:(1)结跏趺坐,即盘腿打坐。左手横放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右手伸直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以前,曾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一切惟有大地作证。这种造像称为释迦“成道像”。(2)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右手向上屈指作坏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说法的姿势,称作“说法相”。(3)释迦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这一造像称之为“旃檀佛像”。大雄宝殿的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近侍。释迦牟尼的胁侍,一般是伽《和阿难两弟子或文殊,普贤两菩萨;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药师佛的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这种习见的格局,称为“一佛两罗汉”或“一佛两弟子”。殿内的东西两侧,有的供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有的供二十诸天(或二十四诸天)。主尊佛座板壁的背后常塑海岛观音群塑图: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脚踩大鳌鱼,立在普陀落伽山的山海之间。两边近侍是善财童子和龙女。上下左右塑有许多小像,或是有关善财的故事,或是观音救难的故事。
藏经楼 亦称藏经阁,是寺院中收藏佛经的建筑,一般是殿式或民居式。“藏经”的“藏”,读zàng。一般在藏经楼中藏有三藏、十二部。”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总称,分作三类:一为经藏,是佛所说的理论;二为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三为论藏,是菩萨们和众多弟子根据佛所说的经义的阐述或发挥的论文。“十二部”,是根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而分的12类。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